《非暴力沟通》读书笔记

梨子2020-7-5
本文最后更新于 1051 天前(2020-7-5),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者不再适用于现阶段。
本文全长 9920 字,全部读完大约需要 29 分钟。

最近工作上遇到一些困难,一天在饭桌上,有同事为我推荐了这本《非暴力沟通》。本来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谈判的技巧之类,抱着“了解一下”的想法去读了这本书。读了之后却发现,它对我的工作可能确实没有多大帮助,但着实让我受益匪浅,我愿意向所有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,它改变的是一个人的生活,能够让我们生活得更幸福。

以下是读书笔记,对于没有读过原作的朋友,我希望还是有时间去品读一下原作。尽管我会把我认为灵魂的部分摘录下来,但跟原作相比难免缺失了许多血肉。以下正体部分是我的笔记,斜体是从书中摘抄的内容。

概述

本书作为一本介绍方法论的书,从形式到动机,再到内在本质,深入浅出透彻地阐明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,非暴力沟通的目的,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以及非暴力沟通的好处。在本书介绍的过程中,作者引用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亲身经历,每一个细节都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操该方法。

非暴力沟通是什么? “非暴力沟通”是一种倡议,它倡导人们在沟通的过程中,不是着眼于对方表达出来的 “想法”,而是体会双方的 “感受”和“需要”。在此基础上,非暴力沟通提出一整套致力于满足“感受”和“需要”的方法。

非暴力沟通的目的?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,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,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。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。(第六章 请求帮助) 简言之,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加强与人的联系,用更少翻译腔的话说,就是拉近距离,加深关系。从更深层次上来讲,这种联系还包括与自己的联系,一个人只有理解并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才能够活得幸福

非暴力沟通的意义? 从与人沟通的角度来说,如果我用心体会他的感受和需要,或直接表达我的感受和需要,我的需要就较有可能得到满足。(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);从与自己沟通的角度来说,我确信,一旦生命的需要被忽视,我们的行动对社会来说极具危险,对个人来说则极为不幸。(第九章 爱自己)

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

这章是 3~6 章的形式统筹,介绍的是非暴力沟通的形式要素:

①表达观察的结果 ②表达感受 ③表达造成感受的【主观直接原因】 ④对方【具体】应该怎么做

例:费力克斯,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,【观察的结果】我不太高兴,【感受】因为我看重整洁,【直接主观原因】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?【请求】

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

什么是暴力沟通?本书探讨了以下几种形式:

1. 道德评判

每个人都有价值评判,例如什么是可贵的品质,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。当价值评判和他人不符时,一种做法是上升为道德评判如果同事更关注细节,他就是“有强迫症”。反之,如果我更在乎细节,他就是“粗心大意”。

非暴力沟通认为,应当将价值评判上升为对人的需要的关注。例:
杀人是不好的。杀人者是邪恶的。 ——道德评判
对于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,我很担心;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冲突。 ——对人的需要的关注

2. 进行比较

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。

3. 回避责任

当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,我们就是在试图回避责任:

  1. 说不清楚所受的力量驱使
  2. 个人情况、成长历程、自我形象等
  3. 性别,年龄,社会角色
  4. 其他人的行为/同伴压力
  5. 上级命令/规章制度
  6. 无法控制的冲动

例:
我不得不评级,因为这是学区政策。 ——不负责任的说法
我选择评级,因为我想保住工作。 ——负责任的说法

4. 强人所难

威胁:不配合就会受到惩罚

威胁下的配合是基于道德评判而非内心需求。

☆本章摘抄

不幸的是,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,很可能会招来敌意,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。即使他们接受批评,作出让步,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,如果他们出于恐惧或内疚来迎合我们,或迟或早,我们将会发现对方不再那么友好,当然,他们也付出了代价。屈服于外部或内部的压力,很可能使他们心怀怨恨,并厌恶自己。

重要的是,在这里,我们不要讲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。

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,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。

“我常常想,如果有一天,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,那么,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,当然,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……人类的灭亡,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、缺乏责任感,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。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,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、不服从的人增多了,而是唯命是从的人、听话的人越来越多。” ——法国作家乔治·贝尔纳诺斯(George Bernanos)

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

本章是 3~6 章所有形式要素中最简单的一章,对应第一章的 ①表达观察的结果。即描述观察的结果而非主观评价,很容易理解不做过多补充。

例:
你太大方了。 ——评论
当我看到你把吃午饭的前都给了别人,我认为你太大方了。 ——区分观察和评论
索菲长得很丑。 ——评论
索菲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。 ——观察

☆本章摘抄

“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。” ——印度哲学家希那穆提(J.Krishnamurti)

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

体会和表达感受,而非看法,本章对应的是第一章的 ②表达感受。这章也很简单,不做过多补充。

例:
我觉得在晚上不该这么大声。 ——看法
声音太大了就会打扰到别人。 ——看法
我想安静,这音乐让我很烦躁。 ——感受
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。 ——看法
作为吉他手,我很郁闷。 ——感受
我觉得我被忽略了。 ——看法
他们吃饭没叫上我,我很失落。——感受

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

听到不中听的话,我们可以做出四种选择:

  1. 内疚(自己错)
  2. 愤怒(别人错)
  3. 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
  4. 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

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指的是去把握感受和自身的联系,例:
昨晚你没来令我很失望。 ——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需要
昨晚你没来,我很失望,因为我想跟你说些心里话。 ——表达出自己的需要
你没有把饭吃完,妈妈很失望。 ——没有表达出自己的需要
你没把饭吃完,妈妈很失望,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健康成长。 ——表达出自己的需要

本书把人的成长总结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,“情感的奴隶”,这阶段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让别人快乐,因此容易内疚。第二阶段称为“面目可憎”,这阶段我们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但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。第三阶段称为“生活的主人”,这阶段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、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,却无法为他人负责;我们亦了解,无法通过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
本章对应第一章的 ③表达造成感受的【主观直接原因】,也就是表达需要

一般来说,每个人都有一些基本需要:

  1. 自由选择
  2. 庆祝、悼念
  3. 言行一致、真诚、自我肯定
  4. 滋养身体
  5. 玩耍
  6. 情意相通
  7. 相互依存

第六章 请求帮助

1. 提出具体的请求

具体的请求,必须是一件具体可实施可重复实验的事。

例:
“我认为你应该让我成为我自己。” ——抽象的请求
“我希望你给我自由!” ——抽象的请求
“我希望,不论我做什么,你都能点头称是。” ——具体的请求

具体的请求通常是做什么,而不是不做什么。

例:
“我希望你少花点时间在工作上。” ——其实没有具体的请求
“我希望你每周至少能陪我和孩子三个晚上。” ——具体的请求

2. 明确谈话的目的

有些时候,我们不需要明确提出我们的目的,对方就能够理解。例如:“妈,我口渴了。” 但很多时候,一个人只是想表达自己的不快,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。此时,如果提出自己希望对方做什么,会避免给对方造成误会。

例:
我从来没见过跑得这么慢的火车。 ——没有目的的抱怨
我感到不安,担心我们会误机。 ——让对方能够理解的抱怨

3. 请求反馈

有时候对方理解错了我们的意思,可以请对方重复一下,以便我们纠正自己的表达。例:

“我担心你是否清楚我昨天布置的作业,放学后,来我办公室一趟好吗?”
“麻烦你重复一下我刚才请你做的事情”
“放学后,你要把我留下来补作业”
“谢谢你的反馈,我想我说得不够清楚,我的意思是,放学后,我给你讲讲我昨天布置的作业”

4. 了解他人的反应

  1. 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
  2. 对方正在想什么
  3.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

5. 在集体讨论中提出请求

在集体讨论中明确发言的目的,明确地提出请求,有助于节约时间。

6. 请求与命令

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,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做是命令。 我们在提出请求之前,应当尊重他人的感受,重视他人的需要,否则他们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。

例:
“请打开窗户!” ——不尊重他人的感受
“帮我打开窗户好吗?” ——尊重他人的感受

7.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

使用非暴力沟通时,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。一旦人们相信我们看重彼此的感情,并能兼顾双方的需要,那么,他们也就会相信我们所表达的愿望是请求而非命令

反例:
“回家后,就像上午练习的那样,我说:‘当我看到你没有做你答应的家务活,我十分失望,因为我希望回家后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,请你立刻把房间收拾干净。’”
“然后呢?”
“他什么都没做。”
“接下来呢?”
“我说,像他这样懒惰和不负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。”

正例:
在本节的最后,作者举了自己和儿子布拉特的例子作为非暴力沟通的正例。作者家庭中对家务活进行了分工,布拉特负责倒垃圾。可是他很不主动。于是几次之后作者询问布拉特为什么不愿意倒垃圾,布拉特称“你高高在上,就像个盛气凌人的老板,即使你现在改变方式,我也需要时间忘记不快。”而这次谈话后,布拉特认为作者已经理解并尊重他的立场,在以后的日子里,他开始每天主动倒垃圾。

小结

本章对应的是第一章中讲的最后一个形式要素 ④对方【具体】应该怎么做,也是最难的一个形式要素。其难点在于什么才是一个请求,在这章的笔记中,我梳理了作为一个请求的条件:

  1. 不是要求。请求不能带有强烈的目的性。请求必须是在体察对方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提出的“请求”。
  2. 必须是一件明确的事,通常是“做什么”,而不是“不做什么”。

☆本章摘抄

如果我们在集体讨论时毫无目的地发言,那么,会议很可能就会毫无成果。

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,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。

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,我们也许会发现,有时我们只是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表达形式,而忘记了它所服务的目的。

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。相反,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,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。

第七章 用尽全身倾听

之前讲的是表达,本章讲的是它们的反面,即倾听的技巧。实际上围绕的本质仍然是不变的,仍然是感受和需要,只是我们所站的位置变成了倾听者,此时,如果表达的人不能很好地运用非暴力沟通,非暴力沟通也给了我们方法去引导对方。

1. 体会他人的需要和感受

不论别人说什么,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 ①观察 ②感受 ③需要 ④请求

※有时候受到指责那是别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。

2. 给他人反馈

在倾听他人的观察、感受、需要和请求之后,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。

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。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。

例:

  1. 他人的观察:“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,你说的是这回事?”
  2. 他人的感受和需要:“你很灰心?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?”
  3. 他人的请求:“你是不是想让我帮你预订酒店?”

反例:

  1. 建议:我想你应该……
  2. 比较:这算不了什么。你听听我的经历……
  3. 说教:如果你这样做……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
  4. 安慰:这不是你的错;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
  5. 回忆:这让我想起……
  6. 否定:高兴一点。不要这么难过
  7. 同情:哦,你这可怜的人……
  8. 询问:这种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
  9. 辩解: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,但昨晚……
  10. 纠正: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。

※沟通时寻求加强与他人的联系,而非目的、改变他人迎合我们的需要。

3. 保持关注

需要注意的是,在给别人建议前,要给别人充分表达的机会。此时,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表达自己的理解,而不是询问或调查。这样才真正能让对方感到我理解他的感受和需要,从而加深彼此的联系。

4.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

我大声地提出请求,是为了提醒他们注意我此时此刻的痛苦和需要。

不过,如果对方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,他也可能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。这时,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,等平静下来了,再回来。

☆本章摘抄

其中,最常见的反应是,像“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”这类的问题。也许,他们是希望通过收集足够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。事实上,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。

这时,我们也许会发现,对方并不信任我们,除非对我们的意图有进一步了解,他不会喜欢我们表达的方式。然而,就像上文的例子所反映的,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,所有的批评、攻击、辱骂或嘲讽就会消失。我们越是这样做,就越能体会到一个简单的事实:有时,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,实际上,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。

如果人们常常怀疑我们的诚意,那么,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。也许,我们只是在机械地运用非暴力沟通,而忘记其目的。这时,我们就可以问自己,我们关心的是加深与人的联系,还是以“标准的”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说话。或者,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,我们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。

给他人反馈是在节约而非浪费时间。

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。有时,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。一般来说,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。如果告诉他人我们正处于痛苦中,我们无法顾及他们的感受和需要,别人很可能就会伸出援手。

在上述对话中,太太开始表达的是对家庭护士的不满。随着对话的深入,她意识到,在这人生的艰难时刻,她极为渴望加强与先生的联系。

第八章 倾听的力量

这个章节没有理论。只是举了很多例子讲解倾听的力量。

如果别人说“不”,如果别人抱有敌意,如果别人保持沉默,如果别人有所防备:此时我们唯一需要做的,就是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

在本章每一个例子的背后,作者都在告诉我们,形式不重要,重要的是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。当和别人的心在一起的时候,距离自然就会拉近,误解自然就会消除。

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此花亭奇谭中狐狸女侍柚(Yuzu)的一段回忆。

IMG_20200705_182947.jpg
IMG_20200705_183023.jpg
IMG_20200705_183044.jpg

对于没看过的朋友:此花亭是生死交界的这样一个地方,在这里柚帮助了很多迷茫的人、痛苦万分的人乃至轻生的人,让他们找回了自信和自我。柚的勇敢、宽容、无私也是这部作品最突出的亮点之一。

第九章 爱自己

本章讲的是将非暴力沟通的理论应用到自己身上。其实很简单,只需要把自己想象成两个人。当你想指责自己、感到愧疚、懊悔或是用“责任感”逼迫自己做某件事的时候,放下这种道德评判,转而倾听自己内心的需要。让需要驱使自己的行动,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充满和谐与快乐。

我们无须自我憎恨,我们理解我们还需要更好地用行动满足自己的需要。

我们无须责备自己,我们理解我们过去的选择是出于内心的渴望。

我们无须听别人告诉我们“应该”怎样生活,我们生活的目标是奔向自己的幸福。

我觉得做到这个的一大难点是必须直面自己的内心,了解自己内心的需要。这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,我们成长过程中经受了太多挫折,也见过太多失败。我们无数次的告诫自己,应该怎么样,必须怎么样,把自己的内心小心地掩饰起来。我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已是深夜,我放下书,泪流满面。

在本章书中提出一个句式来帮助审视自己:我选择__,是因为我想要__。例如:作者说自己曾经十分痛恨写临床报告,但是作为医生又不得不写。在他思考这个问题以后,他写下了,我选择写临床报告,是因为我想得到收入。他说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写过临床报告,想到自己少写了无数的临床报告,我的快乐真是无法形容!当认识到钱是我的主要动机时,我马上就想到我可以用别的方式来获得收入;

☆本章摘抄

“我希望他准确无误地知道他是多么特殊的生命,要不,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将会忽视这一点。我希望他保持清醒,并看到各种奇妙的可能。我希望他知道,一旦有机会,排除万难给世界一点触动是值得的。我还希望他知道为什么他是一个人,而不是一张椅子。” —— 赫布·加德纳(Herb Gardner)《一千个小丑》

如何培养对自己的爱呢?转变自我评价的方式是一个重要方面。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,那么,自我评价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学习,使我们的选择符合生命的需要。然而,不幸的是,我们的自我评价方式往往导致自我憎恨,而无助于学习。

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,出于羞愧的行为不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。即使我们试图更加友善和体贴,一旦人们意识到我们行为背后的羞愧或内疚,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欣赏也就比不上那些只是出于爱的行为。

如果我们认为自己“应该”怎么样,在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。

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——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。如果我们职责的那个人恰好是我们自己,那么,言下之意是:“我的行为不符合我的需要。”我相信,如果我们专注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,我们就更有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。

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:在遇到挫折时,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。是的,感到遗憾是难免的。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,而无须责备自己。我们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及价值观,并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。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,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。反之,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,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,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。

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,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。

我们致力于满足他人及自己成长的需要,那么,即使艰难的工作也不乏乐趣。反之,如果我们的行为是出于义务、职责、恐惧、内疚或羞愧,那么,即使有意思的事情也会变得枯燥无味。

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

为什么我们会生气?

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归咎于他人,不指责他人,而是着眼于感受和需要。(参见第五章的四种选择)

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感受,体会他人的需要和感受。

例:
“三个星期前,我向监狱的官员提出一个请求,至今他们仍没有反馈。” ——指责他人,而没有指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
我真的很需要那些培训,如果无法接受培训,我担心我迟早还会被送进监狱…… ——指明自己的需要和感受

又例如当我们约了别人那个人却没有按时来,此时我们体会到自己需要友谊、诚信或者休息,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,考虑到他人也需要休息或者有各种原因,我们就不会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以致生气。

“合理的愤怒?”

这节作者引述自己在一所学校劝架时的经历。同样是劝架时被打了,当作者面对一个弱势的孩子时,内心的愤怒就远远少于面对一个强势的孩子。这说明我们生气的原因并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,而是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。

暴力的种子

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由其他人造成的,并认为那些人应该遭受谴责或惩罚,那么他们播下了暴力的种子。如果是这样,我们就很难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。

指责他人有时可以使我们达到目的——出于害怕、内疚或惭愧,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。然而,以这样的方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,我们也是在使用暴力。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,我们制造了新的问题。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并变得更有攻击性。这样,就长期而言,我们给自己增添了更多的麻烦。

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

  1. 冷静
  2. 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
  3. 体会自己的需要
  4. 表达感受和尚未被满足的需要

先倾听他人

多数时候,表达自己前,对方还出于某种情绪中,此时我们很难静下来体会我们的需要和感受。一旦我们用心倾听他们,并表达我们的理解,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,他们一般也就会开始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。

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

本章强调运用强制力的目的是进行恰当的防卫而非惩罚别人。有些时候,没有机会交流,也许一方不想交流,或危险迫在眉睫没有时间交流,此时我们可以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。

但在任何能沟通的条件下, 非暴力沟通主张通过充分表达感受和需要来化解矛盾,避免运用惩罚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。

非暴力沟通认为,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,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。为此,他需要得到帮助。

不够成熟的表现:

  1. 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
  2. 我们认识不到,不需要通过惩罚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
  3. 我们相信,我们有“权利”去惩罚或伤害他人,因为他们罪有应得
  4. 我们产生了幻觉

惩罚的目的则是:

  1. 意识到自己的过错
  2. 感到懊悔
  3. 改变行为

但在实际生活中,惩罚往往加强了对方的敌意和抵触心理,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。

☆本章摘抄

在这种情形下,变得冷漠是一种强有力的威胁。

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,我们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,而陷入对失败的忧虑。

我相信,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。在非暴力沟通中,我们看重每个人选择生活的自由。与此同时,非暴力沟通还强调,我们彼此相互依存,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。

第十二章 重获生活的热情

本章继续第九章的话题,都是探讨自己和自己做朋友。但本章更加侧重具体问题,即当真正遇到问题时我们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来化解内心的情绪。

1. 解决内心的冲突

我们可以和自己沟通来解决内心的冲突。当我们生活遇到问题的时候,通过非暴力沟通,我们可以找出自己尚未被满足的需要,从而找到解决办法,或努力的方向;而不必陷入对自我的不断责备中。

反例:暴力沟通
“我应该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时间。我受了这么好的教育,我也相信自己的才干,但现在都白白浪费了。”
“你太不现实了。你是两个孩子的母亲,你都没法照顾好他们,还好意思谈别的?”

正例:非暴力沟通
为了照顾孩子,我放弃了工作,留在家里;我有点心灰意冷,因为我看重成就感。我想,我现在也许可以去找份兼职。
当我想到上班的事情时,我好害怕,因为我要确保孩子们能得到很好的照顾。我想,在上班时,我需要一位好保姆来照顾他们。下班后,我还要确保有时间和精力好好陪孩子。

2. 心灵环保

心灵环保指的是遇到问题时不是分析问题错误,而是分析未满足的需要。着眼于需要而非想法。

例:
我是不是吃了不好的食物?是不是给自己太大压力了? ——分析问题
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来缓解头痛? ——分析需要

☆本章摘抄

沮丧是因为一个人出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,无所适从。我们内心中也许有一种声音说,“我想这样做”;但又有另一种声音说,“不,你不应该那样做。”。这样,我们就陷入了僵局。沮丧意味着,我们不了解自己的需要——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如何满足愿望。

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

1. 赞扬的动机

简言之,非暴力沟通认为,很多时候,表达感激比表达赞扬更有助于深化彼此的关系。

赞扬的目的有很多,但感谢的目的只有一个。我们表达感谢时,我们只是为了庆祝他人的行为提升了我们的生活品质,而不是想得到任何回报。

2. 表达感激的方式

  1. 对方做了什么
  2. 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
  3. 我们的心情怎样

3. 接受感激

非暴力沟通鼓励坦然地接受感激: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提升他人的生活品质——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在心的事实。

非暴力沟通不鼓励:

  1. 优越,自我膨胀
  2. 否定,假谦虚

4. 对感激的渴望

问问自己的内心,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感激。因此我们提倡多留意生活中积极的一面,并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。

5. 充分表达感激

“我相信,他已经知道他对我多重要;如果我说出来,也许他会感到尴尬。”当这个想法出现在我头脑中时,我就已经知道。它并不完全符合事实。我常常假定人们已经知道我的情意。然而,这是想当然。此外,即使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感到尴尬,他们也会想听到明确的表达。

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!

总结

本书是一本充满了爱的书。它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生命的爱和尊重。我曾在想,为什么那些精神病医生,在面对杀人凶手的时候,仍然能把他当做患者来看待。我想本书的作者就是内心这样柔软的一个人。我想,一个真正温柔的人,并非没有见过丑陋和罪恶,而是见过之后仍然能坚持自己的理想,坚持站在善良的那一面。

局限性

最后,对于本书,还有两点批判性的见解。

1. 未解释的背景

“非暴力沟通”理论提出了诸多实践方法,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与他人的联系。但是该理论未能解释“人类为什么要与他人加强联系”。私以为很多时候人类之所以采用暴力,并非没有友好的能力,而是没有友好的意愿。

2. 未证明的假设

这个假设在书中虽然没有被正式提出,但整个理论都是基于这一隐含的假设,那就是“人类是善良并且值得信任的”。基于这个假设,本书单方面强调人类体贴自己的需要,而忽视了人类保护自己的需要。

事实上,人类很可能既不善良也不值得信任。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自己作斗争,跟内心的懒惰、贪婪、暴戾作斗争。跟别人作斗争,小心观察,谨慎行事,避免被人伤害。人类常常需要理智来保全自己,这是本能,也是生存的需要,非暴力沟通并不能改变这一矛盾。

例如,作者举自己写临床报告是为了得到钱的例子。如果换一个人,他在审视了自己之后,发觉自己除了写临床报告以外没有任何办法能得到这么多钱,而他又不想失去这笔钱。于是他总结说,我选择写临床报告,是因为我内心的贪婪。或者,我选择写临床报告,是因为我有买房、看病、养老的需要。这真的会让他更轻松吗?还是认清了矛盾之后变得更痛苦呢。

除特殊说明以外,本网站文章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。